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

豬哥亮與謝金燕的世代差異

 
 
作者:洪心平(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碩士、財團法人台北市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)2016年05月25日
 
他的表演充滿對女性的不尊重,但是有一群人愛看;他的笑料有很多文化歧視, 但有一群人覺得有趣;他怎麼可以把女兒消費的這麼理所當然呢?但有一群人跟著點頭,再怎樣父親就是父親,子欲養而親不待,兒女豈可不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上一代注重家庭的完整性,但是為家庭而活其實是個迷思:為了維持家庭的倫理和完整,家中的每個人並不是為家裡的每個成員而活,而是集中奉獻給家中的最高權力者;可能是母親,祖父母,大多就是父親。如果他努力賺錢養家,兒女妻子理所當然要感激遵命,以他的決定為決定;如果他沒有盡到父親的義務,但他還是穩坐最高權力的父親,其他人永遠是奴僕。國王不為這個家奉獻,他的工作就是指使周圍的人恭恭敬敬地侍奉自己,否則子女就是不孝。違反這個「道理」,他就會沒有「面子」。女兒送了衣服、卡片來,讓他有面子;他送花海去女兒的演唱會,做足了面子;但要是能在公開場合見面,才表示他的面子夠大。        
 
這樣的情境有親身體會的兒女可多了。當這個家只有一個人是人,其他人都是奴,還是快點逃走吧,這不是家,是個牢籠。自由很寂寞,但起碼可以有機會重生。
 
豬哥亮也點出很多家內稱王的男性族群的恐懼:如果有一天子女不再「聽話」,妻子不再順從忍讓,甚至居然敢把這些「家務事」讓外人知道,那還得了。其實,所有家暴施暴者的圖像,都是一樣的。對外人:家裡的事,都是過去的事,只是一時不小心,當年情況不得已。對內:你們給我閉嘴,老子怎麼說你怎麼做。所以他們跟著罵,拿出孝道倫理來壓人,也覺得別人看見?家務事」會不舒服,因為他們不想改變,卻也感覺到世代不一樣了,他們在豬哥亮的身上投射出自己的恐懼,看到自己喪失控制權後的下場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以前說做父母難,做子女沒有比較容易呢。以家庭結構來看,建立溝通比強調權力關係、面子的模式更適合維持長久關係。以家暴事件來看,加害人沒有資格開口要被害人諒解、忘記。感謝公民教育的成果,年青世代對人權的認識、對家暴的認知已有概念,這是豬/謝 vs新/舊世代間最大的差異了。
心得感想:要受害者「放下」,饒恕加害者的先決條件是加害者要真的有認錯的心。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