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臺中市人權教育議題輔導團 輔導員 戴禎儀
2017 年7月為第一波 i世代或稱滑世代,首度進入職場。2018年少子化的現象日趨嚴重,台灣正進入「八放世代」,年輕人放棄戀愛、結婚、 生子、買房、放棄人際關係、甚至放棄夢想、希望,以致老年人不得不放棄抱孫。
國內許多公、私立學校,因少子化的浪潮,紛紛面臨倒閉及退場,而私立學校
與公立學校則上演搶學生保衛戰,戰火不曾停歇。到底我們的教育,該如何轉型、調整,才能在資訊科技瞬息萬變下,滿足並教導孩子能成功適應未來生活,世界各國都在尋找教育新出路,十二年國教新課綱,也積極與世界接軌,發展素養的課程。
一、強化素養導向的教學,點亮人權新世界
素養導向教學不只教知識,也教情意與技能,不只教結果,更強調學習的
方法與歷程,不僅教抽象知識,更重視情境學習,使學習場域,不僅在學校中、課堂上,更要落實於社會情境與公民行動中。因此,素養導向的人權教育發展,將為學生創造更多元彈性的體驗式、情境學習課程,藉以建立批判思考與跨領域統整能力。透過多元人權文本閱讀,資訊媒材的運用,與身為世界公民,多方 參與社會行動,打開個別化教與學的渴望,讓人權教育的觸角,能加深加廣, 使學習者對於人權意涵,能更有感。
二、人權教育向下扎根,從閱讀文本開始
臺中市人權輔導團及央團,過去曾推動一系列的人權文本閱讀活動,例如: 《畢老師的蘋果》-談人權素養中,語言的力量,對於不經查證,在網路上、日常生活中,人云亦云,非是實的散播,所造成的傷害,給予最溫和的提醒。 《蚊帳大使-凱薩琳》的故事,談公民行動與社會參與。一個五歲的小女孩,能透過實際行動,轉化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,相信,我們的學生,一定也能成為,改變社會,解決問題的種子。《我八歲,我在可可田工作》,談童工問題。世界上至少有二億個未滿十八歲的孩童,正在從事以勞務賺取金錢的工作,或被強迫進行非法或危險的工作,嚴重影響孩童權益,與身心發展健康。從文本閱讀中,使學生能擁有不一樣的世界觀,進而產生行動,共同捍衛童工之勞動權益,使勞動者不再被剝削,並珍惜擁有,一起為童工發聲。
三、運用審議式民主論壇,促進公民行動
審議式民主公民論壇主張,在公共議題決策的過程中,能讓所有公民參與 審議,藉由多元觀點,不同利益團體、角色、立場,充分溝通討論後,嘗試建立共識,以共識決取代多數決,避免多數暴力,即使未達成共識,亦能在相互溝通討論的過程中,聆聽、同理彼此的需求感受,建立共善,創造雙贏。與現今人權教育精神,不謀而合,充分發揮十二年國教,素養導向課程教學-自發、互動、共好的理念。以溝通對話,建立共識,取代辯論、對立,方能在解決問題與產生公民行動的同時,滾動更多的支援、人力與認同。
培養學生建立人權素養,教育現場的第一線教學者最為關鍵,期望透過人權文本的閱讀,審議式民主深度對話,建立共識,而後,轉化為參與社會的公民 行動,充分落實素養導向教學。讓解決問題能力與公民行動,更積極於日常生活及人權教育的課堂中,型塑友善校園文化,更加深化落實,以行動創造改變的 無限可能。
完整內容:全文連結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